W3C中国

Jeff Jaffe: Web@25, W3C@20: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2014年3月17日,W3C CEO Jeff Jaffe博士在 Web 25周年纪念网站 (www.webat25.org) 撰文,回顾Web及W3C历史,展望未来。这是Jeff Jaffe博士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查看文章英文原文,请参阅这里

2014年,Web社区在庆祝两个纪念日,万维网(Web)发明25周年,及万维网联盟(W3C)成立20周年。3月12日,我们发布了官方的纪念网站(www.webat25.org)纪念活动,我想借助这个机会回顾Web对社会的持续影响力。这是一组系列文章,内容将包括:

- W3C在开放Web平台(Open Web Platform)的标准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开放Web平台的未来方向

- 创造一个灵活的Web标准生态环境(agile Web Standards Ecosystem)

 

Web的核心愿景

1989年3月12日,Tim Berners-Lee向当时工作的CERN提交了“信息管理的建议(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 ,创造了今天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你可以设想,我们希望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组织成全球互联的一组页面(pages)。这不是某个人的创业计划,而是如 Tim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在推特(Tweeter)上发布的微博所说,“这是所有人的(This is for everyone)"。

Web基于几个基本的想法。互相链接的页面意味着Web将用来连接不同的文档,并最终连接各种设备和人。全球化的本质将产生网络效应,网络的价值将随着更多人的参与而非线性的增长。

Tim提出,Web不应成为一个“专利发明(patented invention)”。Web应当是一个全人类拥有的、统一的数据库,并且应当对所有人免费(Royalty-Free)。这一基本原则持续指导了整个Web的核心架构。

提供更强大的能力、让更多人可以参与、非集中控制的民主决策,这些帮助每个人成为Web的发布者(publisher)。传统的发布模式需要有少部分人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并由负责发布的企业和机构让内容通过图书、报纸、杂志得以传播。Web正在建造一个全新的模式,一种变革的、民主化的内容发布模式,任何人都有共享信息的价值,任何人都是Web内容的作者,从而让我们获得如此巨大的、广泛分享的信息。这虽然没有立刻取代传统的出版模式,但的确创造并满足了一个新需求。

 

对社会的影响

简单的说,Web几乎改变了社会的任何事情。

我们可以写出几个大厚本来解释Web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社会,这里我只想给几个例子。

Web的最初愿景是提供一个全球互联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一愿景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Web改变了人类的交互方式,使发布信息的门槛降低,每个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我们可以发布个人主页、上传YouTube视频、发表博客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年来,社会网络发展迅速,今天Web上的公民可以用各种工具互相连接并共享信息,如大家熟知的Facebook、Twitter、QQ、Instagram、WhatsAp、以及微博(weibo)。 

Web改变了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联系。首先,公司网站成为公司发布信息、向客户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平台。今天的很多商务行为正在迁移到网上,电子商务成为一种重要途径。公司在Web上完成销售,更多的广告推广也从传统的媒体向Web迁移。

Web改变的教育。大量的教育资源可以从网上获得,远程教育取得了很多成就。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正在为教育带来的各种变化。

Web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Web成为游戏、音乐和视频发布及推广的标准渠道。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的发布者,在这一背景下,Web将为这个星球上更多创意内容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

Web改变了政府的做事方式。几乎所有的政府都在使用Web为公民更好的提供信息和服务,如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帮助公众在网上与政府部门交互(如网上报税),甚至在大选中通过Web获取和分析民意数据等。

Web具有强大的能力,为Web的用户传播信息、投放广告、提供网上销售等各类服务,但今天的Web和25年前一样,机会没有专门的商业运作。能够超前思考的公司在一轮一轮的Web创新大潮中获得成功并占据先机。而过于留恋传统方式的公司可能因为失去用户的关注而落后。零售、电信、娱乐、出版等行业或许还没有完全从至少1/4个世纪以前的传统模式中走出,并对这些新的变化采取行动。

 

Web的影响力还在持续

Web当然还不够完美。如果我们在这里坐等Web变得完美,那我们就无法前进,因为所谓的“完美”其实就是足够好的对立面。但毫无疑问,我们需要让Web变得更好。

我们还没有实现Web最初的雄心壮志。Web今天还不完全是一个统一的平台。这个星球上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从未访问过万维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某些地区所存在的特殊的政治的因素。我们鼓励各种机构投身致力于构建可以负担的互联网(affordable Internet)的行动当中。W3C的兄弟机构,万维网基金会(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 W3F)在其周年纪念时也发起了“我们想要的万维网(The Web We Want)"运动。

今天Web已经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万维网基金会(W3F)发布了万维网发展指数(Web Index),对全球万维网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这是一个体现Web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驱动未来Web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可以通过“我们想要的万维网(The Web We Want)" 参与到这一促进Web发展的进程当中。很显然,Web还需要继续发展。

今天的万维网已经对社会关系、公司、政府、教育、娱乐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已经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变革。我不是一个预言家,无法告诉大家在下一个20-25年我们的世界会怎样。但我可以试图解释,为什么Web平台将会持续的改变。我也会解释这一些为什么会继续在社会领域、商业领域甚至更多方面持续地产生影响力。欢迎关注后续内容。

 

查看本文原文,请参阅 Web@25, W3C@20 - An opportunity to reflect, and to look to the future

查看下一篇:Web@25, W3C@20: W3C在开放Web平台标准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更多信息及庆祝活动,请参阅 Web 25周年/W3C 20周年纪念活动专栏。    

 

2014年3月12日 全球共庆万维网诞生25周年

全球互联网用户共享#web25话题,纪念万维网诞生25周年

2014年3月12日,今天,全球亿万用户与Tim Berners-Lee爵士一起庆祝万维网诞生25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时刻,我们邀请您在社交网络上通过#Web25# 这一话题分享您关于万维网25岁生日的寄语。我们会选取部分生日贺词发布在万维网25周年庆典官方网站 webat25.org 的虚拟生日贺卡上。

Tim Berners-Lee与其发起的两个组织 ——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及万维网基金会(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W3F)—— 呼吁大家在2014年行动起来,保护并进一步发展开放的万维网。

回想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一条著名的微博“This is for Everyone”, Tim Berners-Lee说,“万维网十几亿的用户才是推动万维网发展的根本力量。我希望大家能和我共同庆祝这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时刻。同时,我也希望万维网25周年庆典能够引发保卫万维网顺利发展的原则的思考与讨论,并尽可能的激发万维网的全部潜能。我相信我们能够建造一个真正为每一个人服务的万维网,一个让任何人在任何设备上都能便捷实用的万维网,一个给予我们力量去实现我们的尊严、权利以及潜能的万维网。通过#Web25#这一话题,告诉我们你对万维网的梦想吧。”

自1989年万维网技术首次提出以来,万维网深深的改变人类社会的通讯、创新以及合作模式。万维网打破了地理和社会分化的鸿沟,全球每五人当中就有两人是通过万维网连接起来的。在万维网上的每一分钟里,平均有亿万条信息在大众之间传递,人们分享两千万张照片,并交换价值一千五百万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万维网成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它最初的设计理念,即万维网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具有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贡献的开放架构。

然而,万维网作为一种 协助人类的工具,其潜能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如果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万维网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退步。从2014年开始,Tim Berners-Lee希望与全球广大万维网用户、相关行业以及政策制定者共同协商讨论万维网目前遇到的诸多问题:

• 目前世界上还有60%的人口不能享受万维网带来的便利,我们如何才能让他们也能便捷地访问万维网?

• 互联网管控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升级。何种新颖的、兼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避免这种管控给互联网带来的分裂?

• 我们通过万维网表达意见仍可能受到审查和监控,Web的安全也受到各种网络犯罪行为的威胁。我们如何才能满足人们对保护在线自由、安全及隐私的需求?

• 放眼全球,只有不到10%的政府向在线用户免费开放了数据集以便这些数据被再次使用,这极大的约束了万维网上的创新活动,例如通过万维网技术改善公共交通以及反腐败。什么样的举措能够解锁并释放这些开放数据的真正价值呢?

• 开放万维网平台(Open Web Platform)必须能够向更多行业延伸,以满足这些行业对万维网跨设备跨平台的互操作性、移动性以及性能表现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极具多样化的工业需求?

• 我们如何才能打造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多样化万维网生态系统,而不是彼此分裂隔绝的贫瘠花园?

Tim Berners-Lee憧憬道,“在接下来的25年里,我们应该继续追寻的是,万维网为人人,人人为万维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做起,我们邀请您加入如下的活动: 

• 在社交网络上以#Web25#为话题发表你对万维网25岁生日的寄语,并光临万维网25周年庆典官方网站

• 在2014年3月12日,格林尼治时间19:00与Tim Berners-Lee爵士一起参加Reddit Ask Me Anything活动

• 加入万维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我们想要的万维网(Web We Want Campaign)”,了解如何参与本地区保护万维网用户权益的活动和信息

• 参加(观看视频直播)或关注2014年10月29日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举办的 万维网的未来暨W3C 20周年庆典研讨会, 参与关于万维网发展未来的讨论。

很多相关的国际组织都会参与本年度关于万维网25周年庆典的活动,了解更多请点击庆典官方活动网站webat25.org,以及本站的Web 25周年纪念栏目。关于媒体发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万维网25周年庆典活动赞助商

W3C与万维网基金会对万维网25周年庆典的如下赞助商表示衷心感谢!

福特基金会 / Ford Foundation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 ICANN

英特尔 / Intel

推特 / Twitter

雅虎 / Yahoo!

点击阅读更多关于赞助商及赞助的信息

 

关于万维网25周年庆典新闻的多语言翻译

• 英语: The World Celebrates 25 Years of the Web 

• 汉语: 全球共庆万维网诞生25周年  

• 阿拉伯语:  لعالم يحتفل بمرور 25 عاما من الشبكة العنكبوتية

• 法语: Le monde entier fête les 25 ans du Web

• 德语: Die Welt feiert den 25. Geburtstag des World Wide Web

• 意大利语: Il Mondo celebra i 25 anni del Web

• 日语: 世界で祝すWeb25周年

• 韩语: 웹 탄생 25주년을 기념하며

• 西班牙语: El mundo celebra los 25 años de la Web

• 瑞典语: Hela världen firar webbens 25-årsjubileum

• 荷兰语: De Wereld Viert 25 Jaar Web

• 葡萄牙语: O mundo comemora os 25 anos da Web

 

早期万维网历史

• 1989年3月: Tim Berners-Lee撰写了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 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广泛征求意见。1990年10月,Tim Berners-Lee 开始进行使用NeXTStep开发环境开发超文本GUI浏览器及编辑器。他为这个项目命名为“万维网” 。

• 1991年8月:互联网上出现了通过FTP传送的万维网软件。 

• 1992年5月: Pei Wei的 “Viola” GUI 浏览器X测试版本诞生。

• 1993年2月: 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发布了编写的“Mosaic for X” 的第一份alpha版本。

• 1993年4月: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万维网技术将可以被人们免费使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将不收取和此项技术相关的费用。 

• 1994年5月: 第一节国际万维网大会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召开。

• 1994年10月: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即W3C)成立。

点击阅读更多万维网历史

关于Tim Berners-Lee  

万维网技术发明人Tim Berners-Lee爵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万维网技术最早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全球信息共享超媒体研究计划,1989年诞生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Tim Berners-Lee爵士于1990年编写了第一个Web客户端和服务器。他编写的关于URI、HTTP以及HTML的规范随着Web技术的广泛传播而不断得到改进。目前,Tim Berners-Lee爵士是万维网联盟董事及创始人,同时也兼任万维网基金会董事及创始人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是3Com Founders工程学院的教授级工程师,并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分散化信息群的带头人,同时还被麻省理工学院任命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电机工程系教授。他也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点击阅读Tim Berners-Lee爵士的详细简历

 

关于万维网联盟(W3C)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是由会员组织、全职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共同组成的致力于发展互联网标准的国际化组织。 W3C通过创立互联网标准及指导方针来保障互联网长期稳定的发展,开放万维网平台是万维网联盟目前的核心工作。截至今日,W3C在全球拥有375家会员单位。W3C主要由如下机构联合管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技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总部设于法国的欧洲情报学与数学研究联盟(ERCIM)、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以及日本庆应大学(Keio University),并且W3C在全球范围内设有办事处。更多信息请见http://www.w3.org,及W3C中文网站 http://www.chinaw3c.org

点击阅读更多关于W3C

 

关于万维网基金会(W3F)  

由Tim Berners-Lee爵士创立的万维网基金会(webfoundation.org)旨在将开放万维网建立成为一项全球公共福利和基本人类权利,创建一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通过万维网自由的进行沟通、合作与创新的世界。

万维网基金会的20多名团队成员与60多个国家的90多个相关机构进行合作。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包括共同领导蓬勃发展的“我们想要的万维网运动”(Web We Want movementwebwewant.org),创建世界上第一份Open Data Contracting Standard,推进低成本互联网联盟Alliance for Affordable Internet)发展(a4ai.org),将其打造成为该技术领域最广泛的联盟。

万维网基金会同时也发布万维网发展指数Web Index,thewebindex.org),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万维网普及、应用以及在不同国家的使用情况和影响力的多维度数据统计服务。自2012年服务发布以来,广受业界好评。2013版的万维网发展指数包括了超过20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并增加了万维网成本可负担程度(affordability)、互联网管理(censorship and surveillance)、数据开放情况等统计指标。

点击阅读更多关于万维网基金会

参考资料  

• ITU: 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Pages/publications/mis2013.aspx

• Open Data Barometer: http://www.opendataresearch.org/project/2013/odb 

http://www.opendataresearch.org/content/2013/539/press-release-open-data-barometer

• Intel: http://scoop.intel.com/what-happens-in-an-internet-minute/

• Mckinsey: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high_tech_telecoms_internet/internet_matters

W3C发布Good Practices for Capability URLs的工作草案

2014年2月18日,W3C的技术架构组(Technical Architecture Group, TAG)发布了功能性URL的最佳实践(Good Practices for Capability URLs)的工作草案。Capability URLs将一个资源的访问授权给任何拥有这个URL的用户。这种方式在某些场合(如通过只使用一次的URL进行密码重置)得到应用,但通常这类用法会造成问题,因为URL并不能保持私密。本文为打算使用这类Capability URLs的Web开发者提供了一组最佳实践。

更多信息,请参阅W3C的技术架构组(Technical Architecture Group)

如何阅读W3C规范(How To Read W3C Specs)中文翻译稿 帮助您阅读和理解W3C规范

2014年2月13日,W3C中国发布了How To Read W3C Specs的两份中文翻译(高博版中文翻译王晓轩版中文翻译)。这是一份发布于13年前的技术文章,最早由J. David Eisenberg在2001年9月28日发布于A LIST APART,英文原文请参见 How to Read W3C Specs 。希望这些翻译文档对技术爱好者阅读W3C有所帮助 。

更多W3C及Web相关的技术资料,请参阅 W3C技术资料

W3C发布更新版本的Easy Checks文档草案 帮助评估站点可访问性

2013年12月20日,W3C的教育和推广工作组(Education and Outreach Working Group, EOWG)发布了关于WAI资源的更新版文档草案 Easy Checks - A First Review of Web Accessibility。Easy Checks不是一个正式的标准工作草案,它指导用户评估Web页面的可访问性,以判断它们是否满足信息无障碍的基本要求。W3C在2013年6月份发布了该文档的第一个版本,并在7月发布了一个更新版

更多信息,请参阅W3C的信息无障碍标准计划(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 WAI)。 

GB/T 15834-2011 Part 5: Positioning of Punctuation Mark

GB/T 15834—2011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eneral Rules for Writing numberals in Public Text

本文部分翻译了国标GB/T 15834-2011中关于标点符号位置的内容。该国标的中文全文,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


5. Positioning of Punctuation Mark.

5.1 Positioning of Punctuation Mark in Horizontal Writing Mode

5.1.1 Full stops(U+3002), commas(U+FF0C), ideographic commas(U+3001), semicolons(U+FF1B), colons(U+FF1A) should all be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text, and carry one em space. They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lower left corner, and could not be the start of a line.

5.1.2 Question marks(U+FF1F), exclamation marks(U+FF01) should all be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text, and carry one em space. They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left side, and could not be the start of a line. When two question marks(or exclamation marks) are used together, they should only carry one em space; when three question marks(or exclamation marks) are used together, they should only carry two em space; when one question mark and exclamation mark are used together, they should only carry one em space.

5.1.3 Left quotation marks(U+2018, U+201C), left brackets(U+FF08, U+3014, U+3010), left double angle brackets(U+300A), and left angle brackets(U+3008)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elative characters and could not be the end of a line, while right quotation marks(U+2019, U+201D), right brackets(U+FF09, U+3015, U+3011), right double angle brackets(U+300B), and left angle brackets(U+3009)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elative characters and could not be the start of a line. Each of these marks should carry one em space.

5.1.4 A double dash(U+2014) is between the two corresponding words, and carry two em space. It should be aligned to the vertical center of the corresponding base character, could not be separated into 2 parts nor to be the start and the end of a line at the same time(原文是“不能中间断开分处上行之末和下行之首”). 

5.1.5 A double ellipsis(U+2026) should carry two em space. When 2 double ellipsis are used together, they should carry 4 em space and make a independent line. A double ellipsis could not be separated into 2 parts nor to be the start and the end of a line at the same time.

5.1.6 The en dash of hyphens(U+2013) is a little shorter than the Chinese character "one" and should carry half an em space; the dash of the hyphens(U+2010) is a little longer than the Chinese character "one" and should carry one em space; the wave dash(U+301C) of the hyphens should carry one em space. All of the hyphens should be aligned to the vertical center of the corresponding base character and should not be the start of a line.

5.1.7 Interpuncts(U+00B7) are between the two corresponding words and carry half an em space. They should be aligned to the vertical center of the corresponding base character and should not be the start of a line.

5.1.8 Emphasis dots and proper marks(underline) should be underneath the characters.

5.1.9 Slash marks(U+002F) carry half an em space and could not be the start not the end of a line.

5.1.10 When a punctuation mark is at the end of the line, to beautify the whole composition, even if it's a full-width character, it should carry the same em space of a half-width character.

5.1.11 In the practice of composition, for a better composition or reading experience, or to avoid the line-breaking of the last character of a bottom paragraph or a new page cause by the last character(which will result in a wasteful and ugly layout), we could reasonably reduce the space of the punctuation mark.

5.2 Positioning of Punctuation Mark in Vertical Writing Mode

5.2.1 Full stops(U+FE12), commas(U+FE10), question marks(U+FE16), exclamation marks(U+FE15), ideographic commas(U+FE11), semicolons(U+FE14), colons(U+FE13) should all be placed in right corner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text.

5.2.2 Double dashs(U+2014), double ellipsis(U+2026), interpuncts(U+00B7), slash marks(U+002F) and hyphens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middle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text, in a vertical writing mode;

5.2.3 Quotation marks(U+FE41, U+FE42, U+FE43, U+FE44) and brackets(U+FE35, U+FE36, U+FE37, U+FE38, U+FE39, U+3A) should be up or down the corresponding text.

5.2.4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wavy low lines(U+FE34) should b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the corresponding text.

5.2.5 Sesame dots(U+FE51) should be on the right side while the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ow lines(U+FE33) should b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corresponding text.

5.2.6 The rules about whether a certain punctuation mark could be the start or the end of a line in Horizontal Writing Mode are also required in Vertical Writing Mode.

此外,还有相关的GB/T 15835—2011
5.1.7 Line-breaking
An Arabic number in Chinese should stay in one line and never be broken.

[1] CJK标点符号 http://www.unicode.org/charts/PDF/U3000.pdf
[2] 中文竖排标点 http://www.unicode.org/charts/PDF/UFE10.pdf
[3] CJK兼容符号(竖排变体、下划线、顿号)http://www.unicode.org/charts/PDF/UFE30.pdf

感谢Xiaoqian Wu提供翻译文字。

W3C技术资料: 理解CSS规范

就算你不是一名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甚至不用满十八岁或拿到学士学位,都可以读懂 W3C 的 CSS 文档,前提是你得乐于钻研,能耐下心,以及注重细节。

另外记住,规范并不是手册,如果你找到了一些文法或相关理解层面上的错误,欢迎指正。

从零开始

J. David Eisenberg 之前有为网页设计人员写过一篇《如何阅读 W3C 标准》,大家不妨看看这篇为初学者准备的文章。

如果在此之前你完全不懂 CSS,建议先去网上搜阅资料了解一下,比如可以以 W3C 为初学者准备的 CSS 2.1 入门指南 作为参考。但如果你想要更全面的了解 CSS,建议买本学习指南仔细阅读;记住,重点在理解 CSS 的基础上,而不是更多想着表面上的设计。找款文本编辑器,用所学的知识写个简单的网页,了解选择器权重(selector specificity)和外边距合并(margin collapsing),或者尝试加上这段 { border: 1px dashed gray; } 代码到你的网页中以勾勒出一个盒模型(box model)。至此,只有读懂基础知识才能全面的理解规范。

基础

理解 CSS 规范需要从「上下文(context)」、「语汇(vocabulary)」和「基础概念」开始,如果希望能够读透这些规范,你必须完全理解以下几个部分:

1. 首先,通过阅读最新的「CSS Snapshot」来初步了解现有的规范是怎样的情况,另外还可以看看「CSS 设计原理」这一小节;

2. 阅读 CSS 2.1 中的 第一章,当中解释了所有的 CSS 规范是如何整理的;

3. 阅读 CSS 2.1 中的 3.1 小节(规范是如何定义的),了解 CSS 规范中常用的词汇;

4. 仔细的阅读 CSS 2.1 中的以下几部分,因为其中的规章和概念能够向你详细解释 CSS 规范的实现意义: 

  -「指配属性值,层叠与继承」第六章,特别是其中的6.16.2 小节;

  -「盒尺寸」8.1 小节;

  -「可视化格式模型」9.1 小节;

  -「控制框生成」9.2 小节;

  -「定位方案」9.3 小节(副标题的内容);

  -「包含块的定义」10.1 小节;


在阅读规范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需要来回参考不同的文段来理解标准中某些字句相当晦涩的部分。

 

一些重要的细节

有些像 CSS 2.1 的 CSS 规范是有勘误表的,也就是在规范发布后才作出的纠正。当你在尝试解释规范中的某些定义时,一定要确保你看过了勘误表。虽然这些勘误并没有即时的放进规范正文中,但是这些纠正对规范至关重要,大家可以在每份规范的顶部找到勘误页面的链接。


加深理解

参与到编写规范工作本身是加深对其理解最好的方法(包括规范和规范所诠释的技术),尝试写一些测试案例,用你的代码解释为什么规范要这样写,如何起作用;或是加入 W3C 的 QA (Quality Assurance) 计划,从 CSS 社区中(比如文章作者、实现者以及规范作者)收获许多。重要的是,大家都可以通过编写/改进和对比不同的测试案例,以及回答有关测试案例的规范问题来学习并且向规范进行贡献。

» W3C CSS 一致性测试套件

W3C 在为 CSS 规范维护官方的一致性测试套件

» Mozilla 项目组

Mozilla 项目组维护着其 Gecko 页面排版引擎,即 Firefox、Netscape、Seamonkey、Camino、Flock 和诸多桌面浏览器的核心。

» WebKit 项目组

Webkit 项目组维护着其 WebKit 页面排版引擎,即 Safari、Omniweb、iCab 和诸多桌面浏览器的核心。

»  KDE 项目组

KDE 项目组维护着其 KHTML 页面排版引擎,即 Konqueror 桌面浏览器的核心,也是 WebKit 引擎的原始代码奠基。


提问

如果你已经细读过规范,但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发送问题至 www-style 邮件列表(需要先订阅)向 CSS 专家们请教。

致谢:本文原载自 http://jsfiddle.net/2Pk6W/embedded/result/,感谢HTML5中文兴趣小组Jingtao Tommy Liu的翻译,及对本站转载的授权。

站内搜索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是Web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致力开发开放Web标准确保Web的长期发展,实现“尽展Web无限潜能”的使命。

更多内容>>

近期活动

更多内容>>

W3Cx 开放课程

W3C技术标准

查看Web技术标准
- 所有标准
■ Web与产业融合 ■
- 汽车 | 数字出版 | Web与电信
- 娱乐与广播电视 | Web支付 | Web数据
- 物联万维网(WoT) | Web安全
■ Web For All ■
- Web无障碍 | 国际化 | 索引(A to Z)
■ 社区组与商务组 ■
- 所有社区组 | 新建社区组
■ 标准工作组 ■
- 所有标准小组 | 参与指南

更多内容>>

W3C标准翻译

欢迎您加入W3C翻译计划,了解W3C标准和文档翻译情况,帮助提供不同语言的W3C标准规范及文档的志愿者翻译及W3C授权翻译,惠及全球技术社区。

更多内容>>

贡献榜

我们通过贡献榜,感谢您积极参与W3C的标准制定及审阅工作、提供标准及技术文章的中文翻译、参与各类技术研讨会。

更多内容>>

W3C 中文开发者社区

W3C中国目前正在不断加大全球W3C工作的参与力度,并推动了一系列以了解中国行业需求、引导标准制定为主要目的的工作组(WG)、兴趣组(IG)和社区组(CG)。
Web中文兴趣组 | MiniApps工作组 | MiniApps生态社区组 | 弹幕特别任务组 | 中国信息无障碍社区组 | 中文数字出版社区组 | 数据可视化社区组 | 中文文字布局需求特别任务组

更多内容>>

会员链接

相关资源需要使用 W3C账号登录后使用

首页 | 加入工作组 | 申请W3C账号 | 最新会员消息

开发者资源

合作伙伴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航计算机学院
  • w3c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