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C中国

北京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W3C会员 关注Web安全标准化

knownsec北京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知道创宇,KnownSec)于2016年8月正式签约加入W3C,关注Web安全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知道创宇成立于2007年8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基于云技术支撑的下一代Web安全解决方案,凭借强大的云安全技术与产品的高可用性、易管理性、合规性和业务连续性、以及动态保障关键Web数据资产安全的能力,帮助用户应对变化多端的互联网安全威胁,赢得了企业、政府与公共机构的青睐。知道创宇表示在加入W3C之后,将重点关注Web业务安全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随着中国IT技术的发展,W3C中国会员从2011年起进入快速增长过程。 截至目前,W3C共有422家,其中中国会员28家,详情请参见W3C全球会员列表中国会员列表。欢迎您以组织为单位加入W3C,推动Web技术的发展,并与产业界和学术研究的领先组织交换意见。 更多会员权益及如何加入信息,请参阅W3C会员指南。 

 

 

W3C Blog: 25年前开始改变世界 - Web的早期历史

2016年8月4日,W3C的Amy van der Hiel撰写博客文章,回顾从25年前的1991年8月6日Tim Berners Lee关于万维网设想的电子邮件开始的25年,回顾Web早期的历史。内容大意如下:

W3C在两年前庆祝了Web的诞生,因为在1989年3月,Tim Berners Lee写下了他关于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最初构想。而25年前的1991年8月6日,我们不仅看到了Web的概念,还看到了一个可以真正改变世界的公共服务。

1991年8月6日,在一个名为 alt.hypertext 的新闻组(newsgroup)发布了他关于WorldWideWeb项目的进展,并邀请广泛的参与与合作,这是Web第一次被介绍给全世界。  

tim's email on Aug 1991 

Web技术在一开始,就开放给所有人,欢迎所有人的贡献和参与。许多人在Web上创建并分享内容,开发标准确保这一技术的互操作性和创新型,Web不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存储库,更是历史上最独特、最强大的工具。

W3C CEO Jeff认为:我们在尝试用Web承载所有的民生需求(civilization needs)。随着新需求的出现,新技术被开发出来以满足这些需求。W3C关注在提升Web技术的基础水平。我们需要每个人的贡献,来确保我们正在以最好的方法,解决最需要被解决的哪些需求。

Web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W3C正在持续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坚持在标注中的开放、协作和创新,不断追求我们的使命——尽展Web无限潜能(leading the web to its full potential)。

感谢Tim,以及所有早期为创建Web而贡献努力的人们,这些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且在未来仍将继续。同样,我们感谢所有参与了Web成长过程的人们,感谢我们的W3C会员,感谢Web开发者和所有的Web用户,感谢那些通过辛勤工作让Web真正成为全球化、所有人的平台,感谢那些正在创造Web未来的人。

关于Web的早期历史

在1989年3月,Tim Berners Lee 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写下了 Information Management:A Proposal,提出了Web作为全球超链接信息共享空间的想法。1990年9月,Mike Sendall(当时Tim的老板)批准了他的研究计划,允许他利用部分工作时间研发全球超文本系统,并支持他购置了一台NeXT cube电脑开展这项研发工作。

1990年10月,Tim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Web浏览器(严格的说,是浏览器+编辑器),Tim将其命名为 WorldWideWeb(见下图)。后来,这个浏览器+编辑器被重新命名为 Nexus,从而将工具与其接入的超文本信息空间(即今天意义上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eb)区分开来。 

early color screenshot of worldwideweb browser


下图就是当年Tim Berners Lee用于开发第一个浏览器和Web服务器的NeXT工作站,以及“Information Management:A Proposal”的复印件,以及第一本介绍Web的图书:Enquire Within upon Everything。

NeXT workstation used by Tim

 

1991年10月,Tim在CERN的同事 Robert Cailliau 加入了WorldWideWeb项目,帮助审阅和修改Tim的研究建议。1991年11月,CERN的研究生 Nicola Pellow 加入项目组编写了最早的文本行模式浏览器。Bernd Pollermann 也加入了项目组,在CERNVM 节点上编写了 XFIND 索引。在1991年圣诞节前,项目组演示了行模式浏览器、WorldWideWeb浏览器/编辑器,访问了一组超文本文件、CERNVM "FIND",以及互联网新闻组的文件。(2013年CERN重新发布了当年的在线版本的行模式编辑器,可访问 http://line-mode.cern.ch/)。

1991年在CERN进行了项目的演示和报告后,所有的代码都发布到CERN的中央服务器上。1991年8月6日,与 Tim 向公众介绍 WorldWideWeb 项目并邀请公众参与的邮件(该邮件发送到 alt.hypertext 新闻组邮件列表)同时,相关代码放到互联网上,通过FTP提供下载。1991年8月23日,第一位新用户访问了当时的万维网(Web),这一天(8月23日)也因此被称为“internaut's day"。

1991年秋,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 SLAC)的物理学家 Paul Kunz 遇到 Tim Berners Lee,并将Web的概念带回 SLAC。1991年12月,Paul在斯坦福搭建了Web服务器,这是第一个欧洲以外的Web服务器。在这一年,越来越多的Web服务器联入网络,越来越多的Web网站出现,浏览器也获得了持续的发展。Web时代真正开始了。

1993年11月,在英国纽卡斯尔(Newcastle, UK)的会议上,Tim Berners Lee与MIT 的 David Gifford 讨论了Web的未来,David Gifford建议Tim联系时任 MIT 计算机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的 Michael Dertouzos

到1994年底,世界上第一台Web服务器(info.cern.ch)的负载已经增长到3年前水平的1000倍以上。1994年2月,Tim 与 Michael Dertouzos 在苏黎世会面,讨论在MIT 设立一个新组织的可能性。1994年4月,DEC的 Alan Kotok(后来W3C的副主席)访问CERN,讨论了关于创建一个关于Web的技术联盟的细节。1994年10月,作为一个Web标准化国际组织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国际万维网联盟,简称W3C)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MIT 正式成立。1995年4月,INRIA成为W3C在法国的总部(2003年,法国总部改为ERCIM);1996年9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成为W3C在日本的总部;2013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成为W3C在中国的总部。

更多关于Web历史的信息,请参阅:

万维网简史(A Little History of World Wide Web)

W3C时间线(W3C Timeline):2005年以后的W3C历史

Web基金会(Web Foundation):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将所有人联入Web,通过开放Web加强Web的全球参与,请参阅 http://webfoundation.org/ .

万维网联盟(W3C):关于W3C会员参与W3C,以及W3C的官网(英文中文)。

W3C Blog:25 Years Ago the World Changed Forever

 

W3C设立Web支付工作组专利咨询组

2016年8月4日,依据W3C的专利政策(W3C Patent Policy),W3C启动了Web支付工作组专利咨询组(Web Payment Working Group Patent Advisory Group,PAG),应对Web支付工作组的两份相关技术规范中的专利披露问题。更多信息,请参阅该专利咨询组的章程(PAG Charter)

通常,在W3C中,如果某个技术标准中涉及的某项专利技术,相关专利已由持有者公开披露,是该技术标准实现中必须采用的技术(essential),但根据W3C的 免版税条款(Royalty-Free licensing terms)无法从专利持有人处获得免费授权时,W3C将设立专利咨询组(PAG, Patent Advisory Group),解决标准中的专利问题。

我们欢迎公众将关于该专利咨询组的意见和建议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公开邮件列表)。更多信息,请参阅W3C的专利咨询组。 

W3Cx在线培训课程:HTML5(第一部分)开放注册

W3Cx HTML5 part12016年8月2日,W3C重新开放了 W3Cx 课程 HTML5 第一部分的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的选课注册。 这门课程将提供中级水平的Web设计基础知识,本次课程将按照自学模式(Self-paced mode)开放,学员可以自己安排进度。

该课程关注Web开发基础,是 W3C的HTML5系列课程的一部分。前一阶段,HTML5概论(HTML5 Introduction)HTML5第二部分等两门相关课程都已开放为自学模式。

目前,在全球范围已经有超过19万名Web开发者和设计人员注册了W3C的MOOC课程计划(W3Cx),通过大量的交互联系和作业,学习新的技术,测试自己的技术能力。更多关于课程的信息,请参阅课程评分(Course Review)、课程概述等。我们欢迎广大Web开发者注册W3C的HTML5系列免费开放课程

W3C发布消息类型发现、JF2消息序列化格式的首份标准工作草案

2016年7月28日,W3C的社交网络工作组(Social Web Working Group)发布了两份工作草案:

消息类型发现(Post Type Discovery):该规范给出了一种算法,通过消息(文章,Post)的属性和值判断社交网络中消息的类型,避免用户显式的指定消息类型。这种不需要明确给出消息类型的做法已经是目前大部分消息(文章)创建用户交互的主流选择。

JF2消息序列化格式(J2F Post Serialization Format):该规范描述了一种用于数据传输和处理的简单流数据JSON序列化格式,也可用于表达简单对象及对象序列的描述。该语法可用JSON格式描述消息(Post)对象本身、消息属性、作者信息及消息的HTML内容。

更多内容,请参阅W3C的社交网络工作组。 

第三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16)讨论Web数据可视化

2016年7月22日消息,第三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16) 于 2016 年7月21-23 日在中国长沙举行。本次大会由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HPCL)承办。大会聚集了国内外可视化领域专家、学者就可视化研究与应用进行交流,有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400余名学者、技术专家注册参会。
 

作为W3C数据可视化社区组(W3C DataVis CG)活动的一部分,ChinaVis 2016在7月22日下午15:25-16:35举行可视化标准讨论。此次论坛是 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W3C数据可视化标准社区组第一次会议的延续,论坛邀请了ChinaVis参会的国际、国际数据可视化技术专家及百度、奇虎360等公司的技术人员参会,共同讨论Web数据可视化标准的范围、需求、数据模型与交互行为等的标准化机会与挑战,论坛由DataVis CG主席、北京大学袁晓如教授与W3C/北航共同主持。我们诚邀 ChinaVis 2016的与会者及其他对数据可视化标准感兴趣的技术专家加入我们,参加会议讨论。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ChinaVis) 由我国可视化业界工作者联合发起。大会的宗旨是促进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与应用的交流,探讨在大数据时代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发展的方向与机遇,推动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与进步,推进学科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和交流,促进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生态的形成。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分别于北京(2014年)和天津(2015年)举办。

W3Cx重新开放 HTML5 概论 MOOC 课程

2016年7月20日,W3C的大规模在线课程计划W3Cx重新开放了 HTML5概论(HTML5 Introduction)课程的注册,在该课程中,允许注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课程。该课程由 Intel和W3C的专家共同提供,介绍了基于HTML5和CSS等特性设计Web应用和样式的各类基本构造模块。我们欢迎未来Web开发者在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edX上注册并学习这门课程。该课程与之前发布的 HTML5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构成了“从W3C学习HTML5”系列课程的三部曲,这些课程都已开放注册。更多信息,请参阅英文原文

W3C万维物联网(WoT)兴趣组会议2016年7月11-14日在北京举行

wot-f2f-meeting-at-beijing2016年7月14日消息,W3C万维物联网兴趣组(W3C Web of Things Interest Group)第六次面对面会议(IG Face to Face Meeting)于2016年7月11-14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唯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W3C北航总部和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IoTA)共同主办。

本次会议议程共4天。7月11日,W3C也与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举办了2016国际开放物联技术与标准峰会,7月12日举行了Demo展示及互动测试(Plugfest),7月13-14日为兴趣组闭门会议。本次活动的前两天(技术峰会与互动测试环节)对本地公司、机构和公众开放。

在本次会议上,我们同与会人士开展了广泛对话,此外还观摩了来自W3C会员公司和CIoTA成员的众多实践演示。我们了解到CETC的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及其实现,该实现是北京物联港有限公司提供的基于云服务的物联港IoT平台。我们现场观看了该实现在智能家居、智能社区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现场演示。 随后,W3C会员公司西门子、富士通、莱茵集团及三星智能物体联合进行了互联互通演示,人们看到众多独立实现的WoT设备可以互联互通,WoT设备与传统非WoT设备之间也可以互操作。

keynote at f2f meeting会议最后两天,我们致力于推进万维物联网(Web of Things)兴趣组的各工作项(Work Items)。专注于多项技术主题,我们进行了多个环节的讨论,包括协议绑定、应用程序脚本的数据类型、物体的生命周期、脚本API以及如何与其他组织合作的提议等,希望通过组织间的合作,就如何促成跨平台语义互通达成共识。兴趣组正在修改章程,新的章程将再延续两年。我们也正在积极推进万维物联网(Web of Things)工作组启动计划,我们希望在今年10月成立工作组。基于兴趣组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工作组将致力于制定W3C推荐标准。

会议吸引了众多中国公司和机构的广泛参与,包括华为、腾讯、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阿里巴巴、中兴、电科创新院及电科15所、北京邮电大学等。其中华为公司的与会专家是oneM2M MAS工作组主席,会上我们讨论了W3C WoT与oneM2M如何进一步合作。中国联通的与会专家也是ITU-T SG20的成员,会上就W3C WoT与ITU-T关于物体描述的共同点进行了讨论,同时还讨论了下一步的合作方式。阿里巴巴的与会专家向兴趣组贡献了WoT安全与隐私方面的用例研究。会上还对电科创新院物联网(IoT)开发体系架构中与W3C WoT相关部分的问题做了跟进讨论。

group-photoW3C的万维物联网(Web of Things)旨在应对物联网(IoT)的碎片化,促成物联网服务的开放市场,涵盖多种标准及IoT平台下的各种设备,规模跨越微控制器至云服务器集群。我们的工作聚焦于跨平台的API,以此来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我们的重点还包括语义元数据,基于语义共享来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

兴趣组的下一次面对面会议将于2016 W3C技术大会(TPAC 2016)期间,于2016年9月22日至2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

更多信息,请参阅 Olive Xu撰写的W3C博客文章:W3C Blog: W3C Web of Things Meetings in Beijing, July 2016.

W3C Blog: 用WebIDL探索Web平台的交叉依赖关系

2016年7月14日,在W3C一年一度的W3C Geek Week后,Dominique Hazael-Massieux在W3C博客上发布文章,介绍了他的小组在Geek Week上的项目:利用WebIDL探索Web平台API的交叉依赖关系。全文大意如下:

大部分Web平台上的 JavaScript API (无论是在W3C还是其他地方)都依赖于 Web接口定义语言(WebIDL:Web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来描述。WebIDL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语法来表述 JavaScript API的各类信息,表达技术规范所需的行为以及继承关系。这是各类API、各个Web技术标准在表达语法和语义要求的共同基础,也为自动化的浏览器实现测试提供基础,帮助测试工具自动化检测对这些技术标准及 API 的支持情况。 

在2016年的W3C Geek Week上,Dom 与 Francois Daoust 一起,探索利用 WebIDL 发现Web平台的交叉依赖关系。我们基于 jsdom 库开发了一个W3C技术规范的爬虫(crawler),并抽取嵌入在标准文本中的 WebIDL定义。根据收集的这些数据,我们开发了一个简单的 WebIDL 图分析程序,来识别标准规范中的潜在缺陷(potential bugs in specifications),包括非法的 WebIDL 定义、重复定义的接口名、引用未定义的接口名、引用丢失等。进一步,我们还开发了一个简单的 WebIDL 数据浏览器,展示那些 WebIDL 接口被那些标准中的其他接口所引用。

这些工具的探索已经能够帮助我们自动化的发现一些W3C标准中的定义错误,我们希望这一工作能够继续下去,进一步探索这些 WebIDL 数据,并帮助未来的 API 开发者提供帮助,也为保持 Web平台的一致性提供支持。 

更多内容,请参阅原文 W3C Blog: Exploring Web Platform Cross-Dependencies。 

W3C发布远程回放API(Remote Playback API)的首份标准工作草案

2016年7月14日,W3C的第二屏呈现工作组(Second Screen Presentation Working Group)发布了远程回放API(Remote Playback API)的首份公开标准工作草案。该文档定义了一组API,扩展了HTMLMediaElement,支持对Web页面中媒体内容的远程回放。此类机制可以帮助Web应用更好控制远程回放设备(如网联电视、投影仪、音箱及其他远程音频回放设备),通过有线(HDMI、DVI或其他类似接口)以及无线(如Miracast、Chromecast、DLNA、AirPlay及其他协议)方式实现远程回放控制功能。
 

更多内容,请参阅英文原文

W3C发布媒体源扩展、加密媒体扩展两份候选推荐标准 征集参考实现

2016年7月5日,W3C的HTML媒体扩展工作组(HTML Media Extensions Working Group)发布了以下两个候选推荐标准(Candidate Recommendation),向公众征求参考实现。

媒体源扩展(Media Source Extensions):该文档向HTML 5.1中扩展了HTMLMediaElement,允许JavaScript生成媒体流以支持回放,这也可以用于自适应流(adaptive streaming)及随时间变化的视频直播流(live streams)等应用场景。

加密媒体扩展(Encrypted Media Extensions):该规范扩展了HTMLMediaElement,提供一组API来对受保护文档进行控制。该文档将有望提供一种机制在HTML媒体中提供数字版权保护能力。 
 

更多内容,请参阅英文原文

W3C发布指针锁(Pointer Lock)的候选推荐标准 征集参考实现

2016年7月5日,W3C的Web平台工作组(Web Platform Workin Group)发布了指针锁(Pointer Lock)的备选推荐标准(Candidate Recommendation),向公众征集参考实现。该规范定义了一个API,允许Web应用通过脚本,在将鼠标事件锁定到某个特定元素,以及从某个视图(view)移除鼠标指针(cursor)时,访问原始的鼠标移动数据。对于类似第一人称3D应用及3D建模软件等一类应用程序而言,这是一种基本的输入模式。
 

更多信息,请参阅英文原文。欢迎志愿者提供该标准规范稿的志愿者翻译W3C授权翻译

站内搜索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是Web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致力开发开放Web标准确保Web的长期发展,实现“尽展Web无限潜能”的使命。

更多内容>>

近期活动

更多内容>>

W3Cx 开放课程

W3C技术标准

查看Web技术标准
- 所有标准
■ Web与产业融合 ■
- 汽车 | 数字出版 | Web与电信
- 娱乐与广播电视 | Web支付 | Web数据
- 物联万维网(WoT) | Web安全
■ Web For All ■
- Web无障碍 | 国际化 | 索引(A to Z)
■ 社区组与商务组 ■
- 所有社区组 | 新建社区组
■ 标准工作组 ■
- 所有标准小组 | 参与指南

更多内容>>

W3C标准翻译

欢迎您加入W3C翻译计划,了解W3C标准和文档翻译情况,帮助提供不同语言的W3C标准规范及文档的志愿者翻译及W3C授权翻译,惠及全球技术社区。

更多内容>>

贡献榜

我们通过贡献榜,感谢您积极参与W3C的标准制定及审阅工作、提供标准及技术文章的中文翻译、参与各类技术研讨会。

更多内容>>

W3C 中文开发者社区

W3C中国目前正在不断加大全球W3C工作的参与力度,并推动了一系列以了解中国行业需求、引导标准制定为主要目的的工作组(WG)、兴趣组(IG)和社区组(CG)。
Web中文兴趣组 | MiniApps工作组 | MiniApps生态社区组 | 弹幕特别任务组 | 中国信息无障碍社区组 | 中文数字出版社区组 | 数据可视化社区组 | 中文文字布局需求特别任务组

更多内容>>

会员链接

相关资源需要使用 W3C账号登录后使用

首页 | 加入工作组 | 申请W3C账号 | 最新会员消息

开发者资源

合作伙伴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航计算机学院
  • w3ctech